李德仁院士说,希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(2049年)的时候,中国能够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老大。他认为,这不仅仅需要航天界的努力,而且还需要政产学研用的多方融合努力。
以下为李德仁院士的演讲实录(未经本人核实):
李德仁:各位***,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。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《卫星产业如何支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》。
核心技术自主化为北斗提供广阔前景
2014年,***经济增长速度2.6%,卫星产业达到4%。卫星产业增长速度明显超过***经济增长速度。
2014年,卫星制造业年产值达到220亿美元,卫星应用产值则超过1200亿美元。
卫星应用产业
问题是,在***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领域,美国GPS占***31%,欧洲占20%多,中国北斗在***只有7%。2016年,在中国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领域,GPS占70%,北斗仅占30%。
第三个是遥感卫星领域,就目前情况来看,卫星遥感还是以公益性为主。
北斗是中国独自研发的导航系统,现在定位10米,与GPS一样,但我们在亚太地区的精度优于GPS。北斗经过三期的发展,北斗一代只盯自己,北斗二代将会有500亿元的发展空间,到2020年将实现北斗组网工程。到2016年为止,有5颗第三代的北斗三代发射成功。
目前,北斗发展前景非常光明,目前有超过2000亿的产值,终端有1500万,企业有1.2万家,行业人数40万,上市公司20家。2020年,将实现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(定位、北斗导航、北斗时间同步服务器等)。北斗从现在逐步走向北斗+,要核心技术自主化,逐渐用北斗替代GPS,实现北斗的***化。
遥感数据支持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发展-丝路上的北斗情缘,遥感关系到国家安全、经济建设和大众民生。大家重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的建设和产业化运营。高空间分辨率就是指看到地标***小物体的大小,按照次序可达到分米级。
再来看遥感发展形势,到2020年,卫星数量可能会超过200颗。但到底多少颗,要看商业化的遥感发展。我们已经有高景一号,现在河北要发10颗卫星,云南要发8颗,航天二院要发150颗通信小卫星,我们武汉大学要发2颗。
无处不在的遥感应用
通信卫星的视频可以用于地面资源的利用动态监视,可以用于自然灾害的监测,支持全世界可持续发展,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设。
室内室外自动建模
从二维发展到三维,从室外到室内,从地上到地下,再加上互联网云计算,使得数字城市的发展以及提供给百姓的服务,更加智能化。
卫星通过三种方式提供基础数据:保密的走保密的渠道,政务网络有政务网络的版本,公共网络有公共网的版本,来为全社会服务。室内模型有激光雷达,可以自动生成室内的三维图像,这是室内的三维建模。
智慧城市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,例如智慧安防、智慧能源、智慧城管、智慧养老、智慧规划。社会的发展也要实现交通的智慧化,智慧购物,智慧的公共管理。文化享受要实现智慧交流,智慧旅游。
举个例子,武汉市智慧应急管理预案把武汉市所有的交通人流火车站,每时每刻有多少人,进去一个人的身份证一查,马上就搜集信息。如果有怀疑对象就查档案,打电话通知公安局把这个人盯住。
高分析数据实时处理
如果哪一个地方有火灾,马上查二维三维的数据,查到这个楼每层有几个人,每家有几个人,有没有老人和孩子。如果有,马上就派人去救。这是完整的智慧城市运营中心。无人机到灾区拍到照片以后,我们可以花15秒钟把变化的目标查出来,响应速度一分钟之内可以解决。
上亿人用,产值才有可能到万亿***经济、***利益需要遥感信息保障。我们对信息的获取、传输和处理速度达到实时化,只有这样才能满足***、应急、反恐维护的需要。
近几年,遥感的大众化服务初见端倪。国家提出发展规划,2015年提出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卫星研制,增强发展活力,支持卫星建设开发和市场化发展。
当然,仍然有政策风险,还有商业运行的挑战。如何降低成本,提高它的市场应用能力,这个问题有待研究。遥感信息大众化服务是关键,只有上亿的人应用这个产业,产值才有到万亿的可能性。
通信卫星有各种类型,低轨、中轨、高轨,国际有很多规定,也有很多国际系统。中国通信卫星从1984年开始,当时发射东方红二号,今年成功发射了高通量的中星16号,开启中国宽带新时代,达到世界***水平。
2049年,中国的航天在世界上到底将处在什么位置?
我的理解是,到了2049年,中国能否做航天强国的老大?这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,需要政产学研用融合。机会与挑战并存,需要我们攻克关键技术,解决服务模式问题。
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